魚類浮頭,其實就是水中缺氧引起的,它是可以預知的,特別是很有養殖經驗的人,完全可以預先感知的,方法如下:
一、根據天氣情況進行預測
1、夏秋季節,白天晴天,夜間突然降溫,且降溫幅度較大,也會導致池塘上下水層迅速對流,從而容易引起魚類浮頭。
2、夏季的高溫晴天,如果在傍晚時候突然下雷陣雨,則夜間魚類有可能會浮頭。因為雨水使池塘的表層水溫迅速下降,這會引起池塘上下水層迅速對流,上層溶氧高的水對流到下層,很快會被底層的有機物分解消耗掉,導致池水整體溶氧水平急劇下降,從而引起魚類浮頭。
3、夏秋季節,久晴無雨,池水溫度高,養殖戶自然是大量投餌,一旦天氣轉陰或下雨,氣溫下降快,也會容易引起魚類浮頭。
4、連續的陰雨天氣,光照條件差,氣壓低、風力小,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減弱,導致水中溶氧水平低,從而容易引起魚類浮頭。
二、根據魚類的吃食情況進行預測
1、主養草魚投喂青飼料為主的,可以觀察草魚吃草的情況,正常情況下是看不到魚的,只看到水面的草在翻動,草葉不停的往下沉。如果發現草魚拖著草在池中緩慢游動,看似在吃草而實際又吃不下的情況,說明池水中的溶氧已經不足,夜間魚類可能要浮頭。
2、當打開投餌機喂食時,如果魚類搶食不激烈,或者沒有魚類上浮搶食,而又沒有發現魚類生病,說明此時水中溶氧條件差,夜間魚類可能要浮頭。
3、不使用投餌機喂食的養殖戶要每天檢查食場,當發現食場中的飼料在平時預定的時間內沒有吃完,并且當天又沒有增加飼料的投喂量,魚類也沒有生病,說明此時水中溶氧條件偏差,夜間魚類可能要浮頭。
三、根據季節的變化情況進行預測
1、在每年的7、8月份是夏、秋時節的季節轉換期間,由于氣候變化幅度較大,一旦遇到雷陣雨天氣或者氣溫下降幅度較大的時候也容易引起魚類浮頭。
2、在夏季的梅雨季節,由于光照少導致浮游植物的造氧少,而水溫高、氣壓低,這些極容易引起魚類浮頭。
3、每年的4、5月份也是春、夏時節的季節轉換期間,氣溫回升較快,池塘水溫也逐漸升高,水質開始轉肥,還有些養殖戶開始給池塘進行施肥,這樣導致池水中的耗氧因子就開始增多,耗氧量也開始增大,而此時的魚類剛剛經過一個漫長的越冬期,其體質相對較弱,一旦天氣稍有變化,就容易引起魚類浮頭。
四、根據池塘的水色進行預測
當池水較肥,透明度小、水色濃,或者大量浮游植物繁殖在水面形成藍、綠、褐色的云彩狀或絲狀條紋(俗稱“水華”)時。如遇天氣突然變化,容易造成大量浮游植物死亡,耗氧量大增,這樣容易引起魚類浮頭。
只要能提前預測出魚類浮頭的可能性,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是完全可以避免浮頭發生的,當然也就更不可能發生泛池事故了。當魚類缺氧浮頭甚至翻塘死魚時,多采取開啟增氧機和加水的急救方法,但要注意的是,加水或開動增氧機,一般要等到日出后才能停止,否則,可能還會反彈。
五、防止魚類缺氧浮頭的辦法
1、發現池塘水色過濃,應及時注入新水,提高透明度,改善水質調節,增加溶氧量。
2、遇上連綿陰雨天氣,應經常開動增氧機增加水中溶氧。
3、在夏季,氣象預報傍晚有陣雨時,應盡可能在中午開動增氧機,增加水中的溶氧。
4、估計魚類可能浮頭進時,應停止施肥,并根據具體情況控制減少投喂量:天氣正常時,可適當縮短魚類的攝食時間,使魚在下午吃完飼料,不吃夜食;天氣不正常,估計可能發生浮頭,應停止或者少投飼料,已投的草料也可撈起。
六、發生浮頭時應及時地采取增氧急救措施
1、加注新水:
緊急加水,既增加溶氧又改良水質調節,還能加深池水增大魚類的活動范圍。是加注附近河流或水庫的清新水,無來水水源時也可以用鄰近水質較好的塘水加入。加注的新水應該平水面沖出,形成一股較長的水流,使魚群聚集在這股溶氧量較高的水流處,避免泛池繼續死魚。
萬般無奈之際可采用抽用本塘水的辦法,抽取原塘水盡量朝高又落下沖水,讓水泵的出水口高出池水面1米以上,再噴水入塘,也可以起到增氧的急救作用。
2、開動增氧機:
魚類出現重浮頭時應急切開動增氧機,通過增氧機攪動水體,增大水與空氣的接觸面,提高水中的溶氧量。增氧機可以大范圍攪動水體,其實它比加注新水的效果還好,因為在短時間內,加注的水源起初只能在小面積范圍內交融,無法擴大增氧范圍。
還要注意水溫和浮頭輕重的關系。在水溫25-30℃時,魚類浮頭2-3小時再增氧也不會有危險。但水溫在30℃以上時,魚類浮頭1小時就必須采取增氧措施。如拖延到魚類已分散、漫游到魚塘周邊后,再注入新水或開增氧機,魚不能集中到水流處或增氧機周圍,也會發生死魚。
3、化學增氧:
借助一些化學制劑,在水中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氧氣。主要使用的有過氧化鈣等等。過氧化鈣不僅能增氧,還可增加鈣肥,除用于魚浮頭外,平時也可使用。但是,化學增氧劑對于缺氧死魚的急救效果并不好,應該主要用于預防水體缺氧才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