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養殖朋友反映,魚塘水質出問題的較多,底質惡化的情況也比較明顯。病魚數量有明顯上升趨勢,死魚也逐漸增加。越是到養魚的關鍵時期,越是會遇到些問題。比如魚病。
很多魚病在夏季流行,比如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鰓霉病、打印病、出血病、車輪蟲病、斜管蟲病等等。其中以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最常見,也最容易暴發,并且以多病齊發的形式出現。
魚病具有特殊性,它不同于豬、雞、鴨等陸生養殖動物,豬和雞病了,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看得出。但是,魚生活在水里,它有沒有生病,有什么病癥,我們很難透過水體去看得清楚、看得準確。我們不但難以判斷魚病,而且一發病就發現我們已經慢了一步了,多數魚已經感染疾病,甚至有的魚已經開始死亡。不可避免的,我們需要使用到消毒劑和治療魚病的藥物了。
但是,這時候我們搞水產養殖卻有這樣的矛盾:
一方面,魚生病了就要用藥,不用藥治療就等于放棄治療、任其自愈,這樣一來魚可能死的更多。但是,另一方面,過多的使用藥物不僅會污染水體,而且還會給原本就在生病體弱的魚帶來負擔。所謂過猶不及就是這樣。
我們有的朋友不注意科學治理魚病,見魚死亡了就灑藥、喂藥,對致病源是什么、藥物使用劑量是多少,總顯示出不在意、自己有經驗的主觀性判斷。這樣一來,一旦我們判斷失準,使用的藥物不但治療不了魚病,而且有可能會起反作用。一是會污染水質,加重水體自我凈化的負擔。二是病魚受到藥物的影響,病情可能會加重。三是不合理的藥物使用會影響水產品品質,導致產品價格不高。最后,藥物使用不合理就是在浪費,浪費就是增加養殖成本。
正是因為這樣,科學合理用藥就顯得尤為重要。
有矛盾就要找出矛盾,有問題就要解決問題。那么在夏季,我們要怎么協調好用藥和治療魚病的矛盾和問題呢?
1.注意總結經驗和魚病規律
反復出現的問題具有一定規律性。比如我的魚塘,每年的1—3月要遭一次水霉,因為這時候會捕魚售賣,拉網操作使魚受傷而感染水霉。每年的2—5月份會遭一次車輪蟲病,因為這個時候車輪蟲最多。每年的6月—8月會得腸炎病和爛鰓病,因為這時候投喂量增多、水質出現惡化,還有高溫多雨天氣的影響。
我們在養殖過程中要善于觀察、發現、總結這些問題,使之成為我們今后預防、治療魚病的根據。這里要強調一下,養殖生產記錄要每天都做,發現的問題都要記下來,魚的吃食情況如何,有沒有病癥,死了幾條魚,使用了什么藥物、使用劑量是多少,使用藥物后魚的吃食情況如何、死亡數量有沒有下降等等,都要認真記錄。雖然這些事情小而繁瑣,但卻是科學養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總結出魚病出現的規律和治療經驗,我們就會在下一個養殖周期中特別留意,就會少走些彎路。
2.用藥前判斷致病源
要說明的是,我們普通養魚人只能判斷大概,比如看見魚鰓上有蟲體、有黏液,那么判斷是由于寄生蟲導致的爛鰓病;看見腮蓋上有"天窗",判斷是細菌導致的爛腮;看見魚肛門流出黃綠色的膿液,判斷是細菌性腸炎。至于是什么寄生蟲、什么細菌我們就無法判斷。這是個實際問題,也是個很現實的問題。但我們只要判斷個大概,就能給我們治療提供正確的大方向,就能減少憑經驗用藥的誤區。
那么,我們又怎么學會去判斷呢。這里有兩點建議給養魚朋友:一是拿著紙筆去請教經驗豐富的養魚人,或者把他請到家里,向他討教各種魚病的判斷方法和治療經驗。找幾條病魚讓他手把手地教。二是買本專業、權威的魚病書籍,邊學習、邊結合自己的情況看,結合病魚的情況看,對照著去找出各種病癥。這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不能急躁,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3.正確選用藥物
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根據魚病來選用正確的藥物,二是不能選用禁用魚藥。
魚病的致病源可以分為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真菌性魚病、寄生蟲病,我們不可能拿殺蟲的藥物去治療細菌、真菌疾病,而殺菌的藥物對寄生蟲也起不到良好的效果。選擇什么藥,就要看病源是什么。就像上面說的,我們不能準確指導致病源是哪一種細菌,但我們只要知道是細菌導致的疾病,就能對我們治療魚病起到很大的效果了。
有一點最重要:杜絕使用禁用漁藥。
4.選擇正確的給藥方法
給藥方法,就是怎么使用藥物,比如潑灑、投喂、藥浴、掛簍、注射、涂抹等。這要具體問題具體考慮,比如殺菌、消毒可以潑灑,預防用的維生素、大蒜素可以拌料投喂,魚體表的寄生蟲病可以用藥浴的方式清除,漂白粉可以用作食場掛簍消毒,疫苗需要注射等。
在給藥時,還要注意劑量和方法。關于這個問題,每種藥物都有說明,要嚴格按照說明書來使用。這里強調一點,使用的魚藥要選擇正規廠商的藥物,因為他們生產的藥物工藝嚴格、技術路線成熟,從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不科學的用藥,也是對安全用藥的保證。
5.注重預防和增強魚的體質
魚病預防的問題我們講的太多了,這是綜合性問題,既要注意底質、水質等環境因素,又要注意提高魚的體質和抵抗力。環境問題我們講過很多,大家可以去看我之前分享的文章。
對于疾病,魚的體質才是重要的。我們說,決定事物發生變化的是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只是引起內在因素變化的條件。決定魚生病的也是內在因素,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只是引起魚病的原因。為什么同在一個魚塘,有的就生病了,有的沒有,就是因為不同的魚體質不同。體質弱的魚在水質、細菌、寄生蟲的影響下而生病。
如果魚的體質不行了,不但疾病會找上門,而且使用的藥物也沒有多少效果。有的朋友總抱怨,說自己科學準確地使用了魚藥了,但魚還是一直在死。這就是因為有些魚的體質已經不能抵抗疾病了,換句話說是有藥也無法醫治了。所以哲學上講,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魚的體質就是內因,體質不行了,無論創造什么樣的治療環境也無補于事。
所以,我們在平時喂養時要注意投喂優質飼料,同時添加俠肝義膽等增強體質的藥物,把魚的體質搞好了,生病的幾率也就大大降低了,也能大大減少我們的用藥量。
6.使用中草藥和微生物
中草藥和微生物的優點是綠色、環保、無藥殘、不會產生抗藥性,這完全符合我們給魚治病和預防的需要。
有些朋友認為這兩種東西效果來得慢,不太愿意使用。其實這也是個過程的積累。比如微生物制劑,要堅持用、定期用、科學用才見效果。但是,在分解水體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時,它的效果明顯好于化學藥品。
這是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如果你適用中草藥和微生物調節好了魚塘水體環境和魚的體質,那么情況就會持續向好。如果反復使用化學藥品還是沒有效果,那也可能會走向一個用藥的惡性循環。
總之,夏季用藥需要謹慎。水體里的溫度、溶氧、PH值以及魚自身的條件都會影響到用藥效果和用藥的準確性。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科學、科學、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