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魚是我國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類之一,因其具有肉質厚嫩、味道鮮美、生長速度快、易養殖等特點而深受廣大消費者和養殖者的青睞,一直位于我國主要水產養殖品種的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草魚養殖規模和放養密度的不斷擴大,草魚病害問題也日趨嚴重,給養殖業的健康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其中草魚出血病是我國最早也是最全面系統研究的一種魚類病毒病(草魚呼腸弧病毒),自從1953年我國魚病工作者發現草魚出血病到現在已經半個多世紀,從近幾年現場調查和診斷結果來看,該病仍然是危害草魚苗種最嚴重的疾病,每年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
草魚出血病發病規律
草魚出血病的病原是草魚呼腸弧病毒及草魚小RNA病毒,主要通過水體和寄生蟲進行傳播。該病在水溫25-30℃時發病最為嚴重。草魚出血病全年有2個明顯的高峰階段:
高峰期是6月初到7月初,此時水溫超過了25℃,草魚出血病發病嚴重,主要危害養殖二齡草魚。
第二個高峰期是9月份到10月份,此時水溫下降到30℃以下,主要侵害一齡草魚,死亡率高達90%以上。
癥狀:
1、“紅肌肉”型:撕開病魚的皮膚或對準陽光或燈光透1視魚體,可見皮下肌肉充血,嚴重時肌肉均呈紅色,鰓絲因嚴重出血而蒼白,一般在體長5-10cm的草魚種上較常見。
2、“紅鰭紅鰓蓋型”:病魚的鰓蓋、鰭基部、頭頂、口腔和眼瞼等明顯充血,有時眼球突出,一般在體長10cm以上草魚種上出現。
3、“腸炎”型:病魚常見腸道嚴重充血,腸道全部或者局部呈鮮紅色,輕者可呈現出血點和腸壁環狀出血。但腸道壁仍具有韌性,腸內無食物,腸系膜、周圍脂肪、鰾、肝膽、脾腎內臟點狀出血,體表亦可見出血點,常伴隨松鱗、肌肉充血,各種規格的草魚種都可見到。
診斷:目前草魚出血病的診斷尚無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尚在制定中。我們需要根據臨床癥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水溫22-30℃,草魚、青魚大量死亡,而其他同塘魚類并無此現象,病魚出現紅鰭、紅鰓蓋、紅腸和紅肌肉等癥狀中的一種或多種,應作為草魚出血病疑似病例。
注意:細菌性腸炎與以腸出血為主的草魚出血病的區別。活檢時,患草魚出血病的病魚腸道壁彈性好,腸壁內黏液較少,嚴重時腸道內有大量紅細胞及成片脫落的上皮細胞;而患腸炎病的病魚腸道彈性較差,腸道內黏液較多,嚴重時腸腔內有大量黏液和壞死脫落的上皮細胞,紅細胞較少。
草魚出血病的暴發一般有如下幾點原因:
1、草魚苗種本身攜帶病毒。
2、免疫力下降:經過越冬養殖,草魚食性逐漸從植物性轉為飼料轉變,胃腸功能羸弱,免疫力相對低下。
3、水質:隨著氣溫逐漸回升,氣候不穩定、消殺類藥物的濫用等因素易造成水體藻、菌相的失衡,同時隨著投喂量的增大,水質問題愈發突出。
4、隨著溫度逐漸上升,草魚出血病病毒繁殖復制能力增強,魚體迅速產生大量病毒。
5、春季對寄生蟲的殺滅不及時或不徹底,寄生蟲的感染進一步造成魚體抵抗力下降,也為病毒的入侵埋下了禍根。
6、不當的操作導致草魚的應激加大如外用殺蟲劑、刺激性大的消毒劑的使用,以及拉網、加大投喂等不當操作。以上的因素最終導致該病的暴發。
目前針對已發病塘口常規方法及藥物不能有效治療,對于草魚病毒性出血病的防治,養殖戶家人們需要樹立“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觀念,并通過保持健康的魚體、優良的環境、投喂優質的飼料及建立科學的管理方法來筑起堅實的防御屏障。
預防:
1、苗種投放:不要購買帶毒魚苗,應在魚種放養前選擇安全、高效商品疫苗進行注射免疫(人工注射疫苗),再通過口服免疫增強動保產品(君無影),提高其免疫力與抗病力的方法來降低或控制死亡量。
2、環境調控:開春之后需要及時進行底質、水質改良(定期使用抵青青改底),避免天氣不穩,上下水層交換后造成底部有害物質的上翻對草魚帶來的應激危害。
3、投喂管理:隨著氣溫回升,其免疫機能和腸道機能虛弱,選擇優質、營養均衡的草魚專用飼料,應逐步、緩慢恢復緩投喂量,切記盲目加料,避免肝膽綜合征。
4、免疫增強:在疾病高發期和高溫季節(5月至9月),建議定期內服:君無影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治療:外用:聚維酮碘消毒。內服:車靜+君無影+金肝利膽連用7天。
注意事項: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確診該病,不能使用二氧化氯、強氯精等刺激性強的消毒藥類進行消毒,更不得使用外用殺蟲藥作為治療藥物。草魚病毒性出血病的流行季節與細菌性疾病有重疊,因此,在預防病毒病的同時還應該做好細菌性病害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