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塑石山水是假山塑石的大家,假山塑石技巧往往讓人真假難辨。得到各界人事的一致好評。
傳統的假山塑石的材料有兩種,一種是天然的山石材料,僅僅是在人工砌疊時,以水泥作膠結材料,以混凝土作基礎而已;還有一種是水泥混合砂漿、鋼絲網或GRC材料,人工塑料翻模成型的假山,又稱"塑石"。
中國園林中的塑石假山,最常見的是土山石。但以石頭作為主要材料的塑石假山在杭州園林中比較多見。然而選擇堆疊假山的石塊是假山塑石中非常重要的。
但是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假山塑石的疊石技法也稱手法。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常將其分成北、南兩派,即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流派和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江南流派。而北京塑石假山自古多“自吳人壘”,大多受江南疊山匠師的影響,如清初的李漁,張漣、張然父子都屬江南人氏,并在北京留有塑石假山作品。其后人在北京專門以疊假山為業,人們稱之為“山子張”,并祖傳有:安、連、接、斗、挎、拼、懸、劍、卡、垂“十字訣”。又流傳有“安連接斗挎,拼懸卡劍垂,挑飄飛戧掛,釘擔鉤榫扎,填補縫墊殺,搭靠轉換壓”的“三十字訣”。江南一帶則流傳為疊、豎、墊、拼、挑、壓、鉤、掛、撐等“九字訣”。其造型技法大致相同,都是假山在堆疊過程中,山石與山石之間相互結合的一些基本形式和操作的造型技法。目前這些基本疊石技法在塑石假山施工過程中經常使用,并被列入了中國《假山工職業技能崗位鑒定規范》。現分述如下:
安 即安置山石的意思。在蘇州方言中習慣稱作“擱”或“蓋”。安石主要通過山石的架空,來突出“巧”和“形”,以達到假山立面(觀賞面)上的空靈虛隙,這就是《園冶·掇山》中所說的“玲瓏安巧”。
連 即山石與山石之間水平方向的相互搭接。連石要根據山石的自然輪廓、紋理、凹凸、棱角等自然相連,以形成巖石自然風化后的節理。同時應注意石與石之間的折搭轉連。
接 即山石與山石之間的豎向搭接。“接”要善于利用山石之間的斷面或茬口,在對接中形成自然狀的層狀節理,這就是塑石假山設計中所說的橫向(水平)層狀結構及豎向層狀結構的石塊疊置。這就需要用鑲石的方法,進行拼補,使上下山石的茬口相互咬合,宛如一石。
斗 疊石成拱狀、騰空而立為“斗”,它是模仿自然巖石經流水的沖蝕而形成洞穴的一種造型式樣。形成對頂架空狀的造型,就像兩羊用頭角對頂相斗一樣。這是古代疊山匠師們的一種形象說法。
挎 是指位于主要觀賞面的山石,因其側面平淡或形態不佳時,便在其側面茬口用另一山石進行拼接懸掛,作為補救,以增強疊石的立體觀,稱之為“挎”。挎石可利用山石的茬口咬合,再在上面用疊壓等方法來固定,如果山石的側面茬口比較平滑,則可用水泥等進行粘合。
拼 即把若干塊較小的山石,按照假山的造型要求,拼合成較大的體形。不過小石過多,容易顯得瑣碎,而且不易堅固,所以拼石必須間以大石,并注意山石的紋理、色澤等,使之脈絡相通,輪廓吻合,過渡自然。
懸與垂 均為垂直向下凌空懸掛的掛石,正掛為“懸”,側掛為“垂”。“懸”是仿照自然溶洞中垂掛的鐘乳石的結頂形式,懸石常位于洞頂的中部,其兩側靠結頂的發券石夾持。也有用于靠近內壁的洞頂的,而南京瞻園南山則在臨水處采用倒掛懸石,情趣別具。“垂”則常用于諸如峰石的收頭補救,或壁山作懸等,用它以造成奇險的觀賞效果。垂石一般體量不宜過大,以確保安全。
掛 石倒懸則為“掛”,掛與懸相同,只是南北稱謂不同。
卡 即在兩塊山石的空隙之間卡住一塊小型懸石。這種做法必須是左右兩邊的山石形成上大下小的楔口,再在楔口中放入卡石,其只是一種輔助陪襯的點景手法,一般常應用于小型假山中,而大型山石因為年久風化后,易墜落而造成危險,所以較少使用。
劍 將豎向取勝的山石,直立如劍的一種做法。山石劍立,豎而為峰,可構成劍拔弩張之勢,但必須因地制宜,布局自然,避免過單或過密。拔地而起的劍峰,如配以古松修竹,常能成為耐人尋味的園林小景。
挑與壓 一般用具有橫向紋理的山石作橫向挑出,以造成飛舞之勢,所以又稱“出挑”。“單挑”為一石挑出,“重挑”為挑石下有一石承托。如果要逐層挑出,出挑的長度最好以挑石的1/3為宜。挑石一定要選用一些質地堅固而無暗斷裂痕的山石,其判別的方法,一般以輕敲聽聲來鑒別。如果是兩端都挑出,則對挑石的選用更需細心。現蘇州假山匠師也有采用豎石作出挑的,但難度較高。“挑”的關鍵是“巧安后堅”,“前懸渾厚,后堅藏隱”,所以它和“壓”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偏重則壓”,即橫挑而出的造型山石會造成重心外移,偏于一側,這時就必須要用山石來進行配壓,使其重心穩定,所以壓石尤以能達到堅固而渾然一體最為重要。一般一組假山或一組峰巒,最后的整體穩定是靠收頂山石的配壓來完成的,此時則需要選用一些體量相對較大、造型較好的結頂石來配壓收頂,這樣會顯得既穩固又美觀。
飄 挑頭置石為“飄”。飄石的使用主要是豐富挑頭的變化。飄石的選用,其紋理、石質、石色等應與挑石相一致或協調。在傳統上,有時還可將飄石處理成各種的動物形象;而在現代疊石技法上,在傳統的“飄”的疊法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它常選用一些體量較小、具有狹長、細彎、輕薄等特征的山石,按照造型構思,利用黏結材料以及捆、綁、卡、夾、支、撐、掛等方法,進行定位、定形,從而創作出一種石與石之間,具有留空、留白特點的鑲石或搭接技術,通過“飄”的處理,能使假山的山體外形輪廓顯得輕巧、空透、飄逸。它多用于太湖石假山類型中的小品堆疊。
疊 “巖橫為疊”,即用橫石進行拼疊和壓疊,以形成橫向巖層的結構的一種疊石技法,這是傳統假山堆疊中最常用的方法。如網師園“云岡”黃石假山的造型,就是運用了以“巖橫為疊”的主要手法而構成的。但在具體堆疊中,必須留意石與石之間的紋理相一致。
豎 是指石壁、石洞、石峰等所用的直立之石的一種疊石技法。用豎石進行豎疊,因所承受的重量較大,而受壓面又較小,所以必須要做好剎墊,讓它的底部平穩,不失重心,并拼接牢固。黃石假山的風格有橫疊和豎疊之分,如耦園黃石假山中的懸崖和矗峰就是用豎疊這種豎向的巖層結構進行施工造型的。在豎疊時,應注意拼接的咬合無隙,有時則需多留些自然縫隙,不作滿鑲密縫,以減少人工痕跡。
墊 處理橫向層狀結構時所用的剎石。在向外挑出的大石下面,為了結構穩妥和外觀自然,形成實中帶虛的效果,特墊以石塊。此外,在假山施工過程中,都必須注意用剎片進行墊實,只有這樣,才能使山石穩定牢固。古代假山的堆疊,向來以干砌法為主,即在不抹以膠結材料(如灰漿等)的前提下,使構成假山的山石重心穩定、結構牢固。所以說,疊山墊石最為關鍵。而膠結材料除了增加假山的整體強度外,還具有修飾山石間的拼接,使其天衣無縫,渾然一體,并有自然巖體的風化趣味的作用。墊足墊穩,不但可省膠結材料,而且堅固勝之。
鉤 即山石在橫平伸出過多的情況下,在挑出的造型山石的端部,放置一塊具有轉折形態和質感的小型山石,或向下作懸鉤,以改變橫向造型的呆滯。“鉤”也是“金華幫”傳統的疊石方法,它主要用山石和輔助鐵件進行石與石之間的鉤接收頭,或對以條石為框架的假山山體的包貼。
撐 也稱“戧”,即用斜撐的支力來穩固山石的一種做法。山石偏斜、懸挑、發拱、收頂等均要用撐。撐石必須選擇合理的支撐力點,外觀還應與山體的脈絡相連貫,以渾為一體。撐因與黃石假山的橫平豎直的巖層節理不甚相符,所以不相適用,它常用于太湖石假山中,但也僅作為一些特殊置石的輔助加工和修飾,而且一般其用石也較小。
以上所列的南北疊石字訣,只是古代疊山匠師在假山造型施工中的一些典型手法,這些造型手法在實際施工中應靈活運用,切不可拘泥形式,刻意去追求。本文敘述的疊石造山技藝是中國造園藝術中的根本大法,掌握疊石造山技藝才能體會中國造園藝術的美妙。
主營:景觀工程,假山制作,人工瀑布,人工噴泉,佛雕制作,假山假樹制作,GRC假山瀑布工程等。
歡迎前來深圳市山月園園藝有限公司參觀咨詢 咨詢熱線 徐生 13428718318 詳情可咨詢技術部門